孩子高考失利,母亲欲自杀 | 最好的爱是,我是爱你的,你是自由的
发布时间:2019-08-13 11:36 浏览次数:次
原标题:孩子高考失利,母亲欲自杀 | 最好的爱是,我是爱你的,你是自由的
文/小巧
如果说人生有几个决定命运的关口,那高考绝对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个。
最近,一名男生高考失利,几乎酿成自杀惨剧。
只是,企图自杀的并不是他,而是他的母亲。
7月24日,安徽蚌埠的一位中年女性,在顶楼哭喊着要跳楼:
“我这孩子上学怎么办啊?”
警察苦劝一个小时,才将其劝回。
而这一个小时,烈日炎炎,男生跪在顶楼灼热的地板上,不断哀求:“你下来吧,妈!”
视频一出,网友反应强烈,言辞也很犀利:
“这是要逼死孩子的节奏。”
“这是何苦呢?孩子的成长,父母只是参与者陪伴者,但不是决策者。”
“自己人生失败,就把希望全都押注在子女身上,真是loser。”
多年苦读成绩惨淡,本就悲痛。母亲的行为,却是在他的鲜血淋漓的伤口上,猛撒一把盐。
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:
幸福的家庭,都有一个共同点,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。
控制欲太强的父母,习惯用自己的人生去绑架孩子的人生。
本该和谐友善的亲子关系,却变成了风刀霜剑严相逼;本该展翅高飞的雄鹰,却变成了被锁住了脚的鸟儿。
而这样做,往往不是因为爱,而是因为害怕。
1
父母控制欲太强,到底有多恐怖?
知乎上有个话题,“父母控制欲太强,是一种什么体验?”
“从小到大没有朋友,不允许我单独出门,甚至会悄悄跟踪我。”
“我爸50多个夺命连环call,只为了问我昨晚凌晨为什么没接他电话。”
“我妈,不允许我关自己房间门,即使睡觉也不允许,她说有什么不能让她看的。”
“从小到大没有朋友,不允许我单独出门,甚至会悄悄跟踪我。”
“我爸50多个夺命连环call,只为了问我昨晚凌晨为什么没接他电话。”
“我妈,不允许我关自己房间门,即使睡觉也不允许,她说有什么不能让她看的。”
他们用密不透风的控制,将自己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捆绑在一起,强迫孩子与自己共生。
之前热播的《少林派》中,林妙妙一直生活在母亲无所不在的巨大控制中。
饭前要洗手,而且是流水,还要擦肥皂。肥皂要擦两次,搓手一分钟,冲洗一分钟。
母亲说完这段话,很多观众就已经感觉头皮发麻。每天这样念几遍,简直能把人逼疯!
甚至连女儿上厕所的事,她也要详细询问。
母女争执,母亲说你这样会有报应的。
林妙妙惨然回答,我不用下地狱,我就在地狱里。
没有一丝自由,没有一丝缝隙,这样的生活,犹如囚牢,犹如地狱。
林妙妙曾悲愤地大喊,大千世界里,还有很多值得你关注的事情,你怎么就盯着我不放呢?
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朱雨辰妈妈。
十几年时间,儿子走到哪儿,她就背着一个电磁炉到哪儿做饭。
她不需要自我,也不允许孩子有自我。
电影《黑天鹅》,表面上是一个关于芭蕾舞的惊悚故事,实质上却是一个女孩拼命想要挣脱妈妈的控制,最终却失败了的惨剧。
每天早上给她穿衣,晚上给她盖好被子,从不问她需不需要。
强行给她剪指甲,哪怕她并不愿意。
明知她的胃不舒服,还逼迫她吃蛋糕。
为了惩罚她,甚至偷偷关掉她的闹钟,害她赶不上演出。
以爱之名,将孩子紧紧捆绑,其实是一种情感勒索。
苏珊·福沃德在《情感勒索》中表示:“情感勒索者,会利用恐惧感、责任感和罪恶感,控制着你,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。”
把孩子当做私有物品,绑架孩子的自由意志,是世间最大的恶行,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残忍。
2
父母控制欲太强,对孩子的影响堪比丧亲
曾看过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《包宝宝》。
母亲用心呵护着孩子,但当孩子渐渐长大,想探索更广的世界,母亲却百般阻挠。
当她发现自己再也无法留住孩子的时候,她竟然做出了一个极其疯狂的举动,一口吃了他!
我给了你生命,把你养大,难道你不该听我的话吗?你怎么能想要离开我?
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,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,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,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、依赖性较强,负面影响堪比丧亲。
父母把控制欲这只隐形的手伸向哪里,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验痛苦。
一位朋友,给刚上小学的孩子报了8个培训班。
孩子眼泪汪汪地请求不去了,母亲却指责他不知好歹。
没想到孩子爆发了,哭喊着,“你问都不问我就报,你一点儿都不尊重我!我根本不喜欢那些课!”
一个七岁的孩子,已经懂得尊重的意义,而他三十几岁的母亲却不懂。
她还在抱怨,孩子以前脾气挺好,怎么现在越来越差了。
以控制代替教育,收获的只能是怨怼和反抗。
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说过:“当母亲的态度是支配性、干涉性、专制性的,儿童易形成消极、反抗的个性。”
父母对子女最大的尊重,莫过于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他。
因为,你无法代替他去经历人生。
3
他首先是他自己,其次才是你的孩子
听过一个残酷的故事。
一个女孩自幼丧父,母亲独自将她养大。
女孩在外打工多年,打算结婚的时候,和男朋友一起回家看望母亲。
母亲却认定她的男朋友是坏人,想要拐走自己的女儿。她强势要求女孩留在家里,女孩含泪拒绝。
出发前一天,女孩却忽然在自家的厨房里口吐白沫,很快没了呼吸。
原来,母亲眼看着无法留住女儿,竟然想,如果她死了,就不会离开自己了吧!
于是,她特意做了早餐,掺上农药,端给女儿。
她只知道那是她女儿,却未想过,那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,有本该完整而自由的人生。
心理学家李雪说:“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,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,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。”
《奇葩说》有一期辩题叫做,“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,你会按下按钮吗?”
网友们一边倒地选择按下按钮:
“让她成为学霸,考上北大,成为人生赢家。”
“做老师或者公务员,再也不用像我一样辛苦了。”
“嫁个有钱人,衣食不愁,过上少奶奶的生活。”
……
“让她成为学霸,考上北大,成为人生赢家。”
“做老师或者公务员,再也不用像我一样辛苦了。”
“嫁个有钱人,衣食不愁,过上少奶奶的生活。”
……
有人一阵见血地指出,这哪里是孩子的理想,这分明是父母自己的理想!
对孩子的控制欲,多是源于自己人生的不如意。将自己无力实现的理想,加诸在孩子身上,让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。
还冠之以名,“我都是为了你好。”
黄磊曾给女儿多多写过一封信,《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活下去》。
他希望女儿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,爱自己喜欢的人,快乐幸福的生活。
爱不是对亲密关系的绑架,放手并不意味着失去。
多多并没有因为父母的放手而懈怠,她的优秀和耀眼是最好的答案。
最失败的父母,就是给了孩子最好的物质环境,却没有给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。
4
我是爱你的,你是自由的
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博士说过:父母真正成功的爱,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。这种分离越早,你就越成功。
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强势参与,甚至主导,最终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。
很喜欢纪伯伦的一首小诗:
你的儿女,其实不是你的儿女。
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
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,却非因你而来,
他们在你身旁,却并不属于你。
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,却不是你的想法,
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。
龙应台曾言,所谓父母子女一场,目送而已。
那我们之间,最好的状态,大概是:
我是爱你的,你是自由的!
作者:小巧,一个对文字砰然心动的新手妈妈,育儿路上,和孩子一起成长。
编辑:沐辰
图片来源:unsplash、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本文为育儿团原创文章,欢迎转发分享,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、抄袭、洗稿,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“转载”。
:
某某公司
咨询热线